丁天缺

中国 ,b.1916
20

丁天缺,原名丁善庠,1916年出生于江苏宜兴,1935年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受教于西画系主任吴大羽,令他终生服膺。
丁天缺的一生,坎坷蹭蹬,备尝艰辛。抗战爆发,临国难而播迁,他随学校转辗江西、湖南、贵州、云南等地。期间,他曾因慷慨仗义参与学潮而离开国立艺专,应邀来到成都西川艺术职业学校任教,并先后在当地多所中学兼职授课。1947年,他回到杭州母校,担任吴大羽先生助教。新中国建立后,各种运动降临,他先被指为“新派画”头头,遭学校除名,不得已栖身于浙江医学院。谁知不久,更大的风浪接踵而至,先后被两度戴上反革命帽子,他被囚禁、管制、劳教、抄家,最后押送原籍监督改造,前后蒙冤将近三十年。直到1980年,丁先生才获初步平反,返回母校,暂任《美术译丛》编辑。人间爱晚晴,先生至此方始重拾画笔,留心文艺,逐步回归正常的创作生活。

丁先生晚年曾说,同学赵无极的画“似是而非”,而他自己的作品则常常“似非而是”。尤其表现在山水风景上,他化山林为怪兽,更是“自作主张”。实在说来,丁先生的画作,郁勃纵横,奇崛古厚。他的人物画不求形似,不尚柔媚,但入木三分,形神兼备,令人难忘。他的静物花卉,深得印象主义三昧,更富东方主义美学。他又善于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山川风景,似乎万物有灵,启人深思警醒。而有几幅以玩偶布娃娃为题材的画作,则是画外有画,引人哲思。三十多年来,他的创作虽然数量有限,但却多姿多彩,可圈可点。

绘事之余,丁先生笔耕不辍,翻译介绍西方画家作品及艺术理论,曾译作《毕加索》、《赵无极自画像》等书。同时,他又醉心法国文学,译有《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和《魏尔伦诗选》。而他晚年出版的《顾镜遗梦》自传和《绘事琐谈》画论,更有别样的价值。

相关艺术家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已结束

【艺栈展览】意与象汇丨丁天缺、庄华岳、吴藏石同学三人展

北京展会

北京市********
2019-04-10 9:302019-04-10 18:30

展会概述

布洛克的"艺术品"概念 现代艺术实践使得"艺术品"的概念范围越来越大,冲击着种种传统艺术品概念的界定.面对现代艺术,美国著名分析美学家布洛克站在后分析美学的立场上,从艺术品与人的意图,艺术品的非功利性,艺术品与艺术习俗,开放的艺术品概念等四个方面,重新界定"艺术品"的概念,来为现代艺术寻求美学的辩解。 艺术性美国经济学家哥德哈伯指出:“如果你用美元数量测量一个艺术家的生产力,你会发现,最引人注意的艺术家最赚钱。”他认为,艺术的目的就是吸引注意力。成功地吸引注意力是艺术存在的全部意义。这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影响艺术品价格的决定性因素,实际上并不仅仅是艺术品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以及艺术品的存世数量,而是艺术品所能吸引的注意力。